网上趣味心理测试不靠谱
发布时间:2025-10-23 15:12:55 | 来源:【《家庭医生报》】
本文转自《家庭医生报》,转发仅为学习交流,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如今,在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趣味心理测试,其实多为娱乐性质的,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无法替代医院正规的心理测量。
1.题目随意 比如“选一杯奶茶测性格”“选一只动物测试你内心中最重视的东西”等,缺乏科学理论依据。
2.测试结果笼统 部分趣味心理测试利用一些心理效应,让人感到测试结果很准。比如“你偶尔缺乏安全感”,受试者可能想起自己上次犹豫的场景,却忘记大多数时候很自信,选择主动忽略不符合自己的描述,只关注“准”的部分,这是心理学上的“确认偏误效应”。再比如,“你有时很外向,喜欢社交,但也需要独处恢复能量”这样的结论,几乎所有人都能对号入座。此时,测试者却会对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描述产生量身定制的错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3.无专业解读 趣味心理测试结束后,往往仅给标签,无法提供针对性建议。
那医院正规的心理测量又是什么样的呢?
所谓心理测量,本质是一个测量心理特征的工具,将抽象的心理现象转化为可观测、可比较的数值或等级,以便对个体的心理特征(如认知能力、情绪状态、人格特质、动机水平等)进行量化评估和系统分析,从而更精准地理解个体差异,为后续治疗诊断提供依据。
心理测量的答题过程并非考试,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只需被试者遵从内心作答,让测量的结果准确反映心理状态。临床上,医生既要评估患者的症状维度,也需要判断症状严重程度,这个过程是繁复细致的。而通过量表测评,医生能从多维度,更全面、更高效地筛选和锁定患者的核心症状,再结合针对性追问,就能快速掌握比较充足的临床信息。
医院的心理测量工具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结果更可靠,就算被试者刻意夸大或淡化症状,也能在信度、效度、说谎(假装有病)和诈病(假装无病)等分量表体现出来。当测试显示出装坏和夸大的倾向,这并不一定是“故意装病”,可能是对症状的感知偏差(如“我觉得自己很痛苦,但其实表现不明显”)、防御心理(如潜意识里希望被重视,不自觉夸大)、少数情况下可能存在疑病倾向(过度关注自身症状)。即使暂时骗过量表,医生也会结合访谈发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