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送寒,警惕慢阻肺“多事之秋”——一份专属的呼吸安康指南
发布时间:2025-10-14 16:50:54 | 来源:【曹康 2025-10-14】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当空气中弥漫着潮湿与清冷,我们纷纷添上外套时,对于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这却是一个需要严阵以待的“多事之秋”。气温的骤降与湿度的增加,仿佛为呼吸系统设下了一道道关卡。本文将带您了解为何秋季如此特殊,并为您奉上一份详尽的安康指南。
一、为何秋天是慢阻肺的“高危期”?
1.冷空气刺激,气道“缩紧”了
我们的呼吸道内壁布满着敏感的受体。当突然吸入寒冷、潮湿的空气时,这些受体会受到强烈刺激,导致气道平滑肌发生痉挛、收缩,管腔变得狭窄。对于本就通气受限的慢阻肺患者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极易引发咳嗽、气喘和胸闷加重。
2.湿度与气压的“双重奏”
(1)高湿度:下雨天空气湿度大,容易滋生霉菌、尘螨等过敏原。同时,潮湿寒冷的空气密度更大,会加重呼吸的负担,让人感觉“吸气吸不透”。
(2)低气压:阴雨天气压较低,会导致空气中氧气分压下降。这意味着患者每一次呼吸所能获取的氧气量减少,更容易出现缺氧症状,如口唇发紫、乏力头晕。
3.病毒活跃,“伺机而动”
秋季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病毒高发的季节。慢阻肺患者的气道防御能力较弱,一次普通的感冒都可能迅速演变为急性的支气管炎甚至肺炎,从而诱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二、平稳度秋,慢阻肺患者的“自我修养”
面对这些挑战,积极的预防和自我管理是守住呼吸安康的关键。
1.保暖防寒,重中之重
(1)“内外”兼修:出门时务必佩戴围巾或口罩,这不仅能为口鼻部保暖,还能有效提升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冷空气的直接刺激。衣物要足够保暖,尤其注意后背和颈部的防护。
(2)温水漱口:早晨起床后,用温水漱口,可以帮助适应外部冷空气,减少刺激。
2.规避感染,守住防线
(1)接种疫苗: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是预防急性加重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2)勤洗手,少聚集: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务必规范佩戴口罩。
(3)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与有感冒、咳嗽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3.居家环境,舒适洁净
(1)通风与保温的平衡:在天气晴好的中午,适当开窗通风15-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雨天或气温过低时,则要紧闭门窗,开启暖气,维持室内温暖(建议18-22℃)与干燥(湿度40%-60%为宜)。
(2)净化空气:可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污染物和过敏原。
4.坚持用药,不可懈怠
(1)规律用药: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维持性药物,切勿因为感觉“好点了”就自行停药或减量。这些药物是控制病情、维持气道稳定的基石。
(2)常备应急:家中应备有医生建议的应急药物(如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并在急性加重时懂得如何正确使用。
5.合理膳食,适度锻炼
(1)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多吃瘦肉、鱼、蛋、奶和新鲜蔬果,增强机体抵抗力。
(2)室内运动:天气恶劣时,应在室内进行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呼吸操、散步等。坚持锻炼能增强呼吸肌功能和体能。
6.学习呼吸技巧
(1)缩唇呼吸:用鼻子缓慢吸气,然后像吹口哨一样撅起嘴唇,缓慢呼气。这个动作能保持气道内压,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帮助更多废气排出。
(2)腹式呼吸:放松肩部,吸气时用鼻子,感受腹部鼓起;呼气时缩唇,腹部下沉。这能加深呼吸深度,提高效率。
三、识别信号,及时就医
当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时,意味着病情可能正在急性加重,切勿拖延,应立即就医:
(1)咳嗽、咳痰比平时明显增多,痰液变脓变黄。
(2)呼吸困难加重,安静时也感觉气短,或活动耐力显著下降。
(3)出现发烧、嗜睡、胸闷、脚踝水肿等症状。
(4)常规使用的缓解药物效果变差或无效。
结语
秋天,虽有其萧瑟的一面,但也充满了丰收与静谧。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了解季节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并采取科学、积极的应对策略,就能像为呼吸撑起一把“保护伞”,安然度过这个多变的季节。请记住,您不是独自在战斗,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做好自我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便是守护健康最有力的武器。
愿您在这个秋天,每一次呼吸都平稳而深长。
文章所推送内容非商业用途,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