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脑护脑,守护“头”等大事---中国脑健康日宣
发布时间:2025-09-16 08:38:28 | 来源:【胡玉杰 2025-9-16】
在人体这个复杂而精妙的“宇宙”中,大脑无疑是最为神秘且关键的“主宰”。它指挥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承载着我们的思想、情感与记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核心所在。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大脑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唤起公众对脑健康的关注,自2000年起,国家将每年9月定为中国脑健康月,每年9月16日定为“中国脑健康日”,今年的9月16日是第25个中国脑健康日。
在我国,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脑健康问题亟待全社会的关注。大脑相关疾病种类繁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其中,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类型远不止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还包含多种细分病症。目前我国脑血管病患者近700万,每年新发病人超过200万。缺血性脑血管病除了常见的脑梗死,还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此外,还有脑栓塞,多由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血液流动堵塞脑部血管所致。出血性脑血管病也有多种类型,除脑出血外,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典型,多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极高,7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各种各样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预防脑血管病可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入手。一级预防针对未患病人群,首先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日常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长期规范服用降压药。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遵循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高血脂患者需控制血脂水平,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必要时服用降脂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二级预防针对已发生脑血管病的患者,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在药物治疗方面,脑血管病的治疗需根据不同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常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等,可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抗血小板药物也是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磷酸川芎嗪滴丸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常用于脑梗死恢复期和二级预防。此外,还可能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老年痴呆症,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病,也是一种常见且棘手的大脑疾病。它主要影响老年人,患者会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记忆力减退、丢三落四,甚至不认识家人,生活无法自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老年痴呆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给家庭和社会的照护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
癫痫同样不容忽视,这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患者会突然出现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症状,发作毫无预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脑健康呢?首先,运动至关重要。每周应进行3~5次,每次30~5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刺激大脑分泌如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不仅改善情绪,还能提升认知能力;在身体耐受的前提下,每周最好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跳广场舞、练八段锦等。
其次,饮食上要追求均衡。多吃水果、蔬菜、坚果和豆类、全谷物以及低脂乳制品。同时,要少吃盐、红肉和加工肉以及含糖饮料。
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也不可或缺。睡眠是大脑的“自我修复时间”,成人每天应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大脑健康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让我们在“中国脑健康日”的号召下,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的大脑构筑坚固的防线,让这一人体的“司令部”始终保持高效运转,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文章所推送内容非商业用途,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