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早了解早安心
发布时间:2025-08-26 14:37:17 | 来源:【徐沙沙 2025-8-26】
提到病毒性肝炎,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 “可怕”——它不仅是常见疾病,还可能悄悄影响健康,甚至带来传染风险。但其实,只要搞懂它的“真面目”和传播方式,就能科学预防,远离威胁。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传染性肝病,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等不同类型,传播方式各有差异。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粪口传播、医源性传播和密切生活接触传播。以下是主要分类及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乙肝、丙肝最容易通过血液传染。如果含病毒血液进入另一个人的体内,就可能导致感染。常见的血液传播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针头,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以及接受未经筛查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此外,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果不注意防护,也可能因针刺伤等意外暴露而感染。
2、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感染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这种传播方式称为围产期传播。此外,母婴传播还可能通过哺乳或密切接触发生。
3、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如果与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感染者的血液、唾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的病毒可能进入另一个人的体内,从而导致感染。
4、粪口传播: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不一样,它们主要通过“吃”和“喝”传播——如果吃了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比如没洗干净的蔬菜、水果),或者喝了被污染的水,病毒就会顺着嘴巴进入肠道,再跑到肝脏“作乱”。尤其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粪口传播的风险也会增加。
5、医源性传播:简单说,就是在看病、体检时,因为操作不规范被传染。在医疗或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设备污染导致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等途径传播给患者或医务人员。
6、密切接触传播:长期与乙型肝炎患者共用牙刷、水杯、毛巾和剃须刀等可能造成微量血液暴露的物品,传染乙型肝炎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做好3件事,远离肝炎风险
(1)打疫苗:甲肝、乙肝都有疫苗,尤其是小孩、经常出差吃饭的人、医护人员,建议及时接种;
(2)讲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凉、没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个人用品不共用,纹身、拔牙选正规机构;
(3)定期检查:如果有家人患肝炎,或者自己有过血液暴露、无保护性行为,定期去医院查肝功能、肝炎病毒,早发现早处理。
最后要提醒大家:病毒性肝炎虽然有传染性,但只要摸清传播途径、做好预防,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文章所推送内容非商业用途,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