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您的血压管理有了新“靠山” ——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看高血压防治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5-07-03 08:40:11 | 来源:【周萍 2025-7-3】
高血压,这个被称为“无声杀手”的慢性病,正悄悄影响着大家的健康。它不仅是脑卒中、冠心病、肾病等严重疾病的“导火索”,更让无数家庭承受着健康与经济的双重压力。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作为重点,通过增加经费、优化服务、强化基层能力等举措,为居民的血压健康撑起“防护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与您息息相关的新变化。
一、国家“真金白银”支持:高血压管理更有底气
《通知》中最直观的好消息是: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涨5元,达到99元。新增经费重点用于“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频次,保障服务质量”,尤其聚焦“一老一小”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
简单来说,国家不仅给基层医疗机构“充了值”,还明确要求把钱花在刀刃上——让高血压患者能更方便地测血压、查指标,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和资源提供个性化指导,真正实现“防得住、管得好”。
二、基层服务更贴心:从“筛查”到“管理”全链条守护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通知》对基层服务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结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管理流程更科学:
1.老年人筛查更全面,高血压早发现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是高血压的、糖尿病、慢阻肺“高危人群”。今年起,老年人健康体检新增两项重要检查:胸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正位检查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同时,医生还会为您做视力、听力粗测和认知功能初筛——这些都与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引发的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检查后,医生会及时将健康体检结果反馈本人,并导入电子健康档案,对异常情况及时推送至有关专病管理业务信息系统。若发现血压异常或其他健康风险,医生会根据健康状况、年龄等为老年人提供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对健康风险较高的人群相应增加随访频次。
2.血压管理“分层次”,方便患者就诊
《通知》强调,基层要结合紧密型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分类管理:血压控制稳定的患者,日常监测、调整用药都可以在社区完成;血压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基层医生会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并追踪随访,确保服务的连续性。
此外,基层医疗机构还会推广“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一张表”,将血压、血糖、血脂、肺功能等指标进行整合,让医生更直观地判断被监测人群整体健康风险,真正实现“多病共防共管”。
3.电子健康档案开放:您的健康“一本账”更透明
今年,以县(市、区)为单位,70%的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社区平台查看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包括电子健康档案投注基本内容、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记录等。这意味着,您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趋势,配合医生调整生活方式或治疗方案,真正成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三、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指南里的“降压必修课”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和《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均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需贯穿整个管理周期。结合最新指南,我们总结了以下核心要点:
1.饮食管理:“三减三健”是关键
·减盐:我国居民日均盐摄入量超10克,远超推荐的5克(《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每少摄入1克盐,收缩压可降低2-8mmHg。建议使用限盐勺(5克/勺),少吃酱油、腌菜等隐形高盐食品。
·减油减糖:每日烹调用油控制在25-30克,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25克)。优先选择橄榄油、菜籽油,避免油炸食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推荐)。
·健康饮食模式:《高血压精准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推荐“中国心脏健康饮食(CHH)”,即增加优质蛋白(鱼、蛋、豆类)、全谷物和新鲜蔬果,减少精制碳饮食。这种饮食模式经研究证实,可使收缩压降低约10mmHg。
2.运动干预:中等强度“动”起来
《高血压精准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指出,规律运动可降低血压5-8mmHg。推荐每周5次、每次30-4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联合抗阻训练(如举轻哑铃、靠墙深蹲等)以增强效果。需注意:高血压患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清晨血压易波动,建议选择下午或傍晚锻炼(《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提醒)。
3.体重控制:BMI和腰围双达标
超重或肥胖(BMI≥24)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将BMI控制在18.5-24.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体重每减1公斤,血压可降1-2mmHg;若能减重5%以上,血压控制效果更显著(《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数据支持)。
4.戒烟限酒:消除“血压助推器”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压升高和动脉硬化;过量饮酒(男性>25克/天,女性>15克/天)则直接升高血压。《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明确要求,基层医生需对患者进行戒烟劝诫,并指导限酒(如白酒<50ml/天,葡萄酒<100ml/天)。
5.心理调节:情绪稳定血压稳
长期焦虑、压力大易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波动。《高血压精准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建议,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书法)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6.降压药选择:指南推荐,长效平稳更安心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基层医生会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和《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推荐,选择“长效、平稳、副作用小”的药物,尽量选用证据明确、可改善预后的5大类降压药物,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β受体阻滞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和利尿剂。
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如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降压药的优势在于:
1.·24小时平稳降压:每日仅需服用1次,即可覆盖全天血压波动,避免清晨血压“高峰”(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对长效药物的推荐);
·2.适合多类人群:尤其对老年高血压(收缩压升高为主)、合并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的患者效果显著(《高血压精准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指出CCB对老年患者更友好);
·3.安全性高:对血糖、血脂代谢影响小,副作用(如水肿)发生率低,长期使用耐受性好(《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肯定其在基层的适用性)。
需要提醒的是,降压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即使血压达标,也应定期监测,避免波动。
高血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不管理”。2025年,国家用更充足的经费、更贴心的服务、更科学的管理,为我们的血压健康保驾护航。从今天起,不妨做个小改变:用限盐勺代替普通盐勺、晚饭后散步30分钟、戒烟少酒……这些“小事”,都是对健康最实在的投资。
文章所推送内容非商业用途,版权归作者所有。


